認識蘇醫生

Dr pointing pen at cheklist

其實在外國,不少人一生只看一位家庭醫生,無論生病與否,家庭醫生都為患者提供長期的關顧,自然能更 深入了解對方的健康和家庭情況,事半功倍。

全科醫生的角色


全科醫生猶如大家健康的把關者,提供第一道防線的基礎醫療服務;而家庭醫生的概念,則是為病人及家屬 於不同階段提供適當的支援。

蘇勇柏醫生行醫二十多年,他認為全科醫生要「一眼關七」,必須對不同醫學範疇都要有足夠認識,例如內 科、外科、兒科、婦科、耳鼻喉科及皮膚科等。

或許不少人也有過以下經歷:當身體出現毛病時,自行根據病徵斷症,再找相關的專科醫生求醫,但經檢查 後卻發現是另有病因,有時候更因此而延誤治療時機。例如腹痛原因衆多,未必一定與腸胃有關,也可能由 腎石、膽石,甚至急性胰臟發炎等問題引起。

「一個稱職的全科醫生,其實可以說是健康管理者,為求診的病人盡快初步診斷,安排合適的檢查,再轉介 至相關的專科治療和跟進。」

除了治病,全科醫生亦要顧及病人的心理需要。蘇勇柏醫生憶述,曾有一名中年男士滿臉愁容到診所找他, 細問之下,發現他有咳嗽、呼吸不順暢的症狀。蘇勇柏醫生說:「他已咳嗽了很長時間,非常擔憂。根據資 料其親屬患有肺癌,我明白他的憂慮,於是決定為他安排較詳盡的檢查,好讓他放下心頭大石。」

多聽多講建立信任


訪問當中,蘇勇柏醫生常常強調要與求診者「傾多幾句」,為了深入了解患者的情況和需要,他盡量為每位 患者都預留充足的診症時間,逐一細問,耐心傾聽。他記得當年在醫院受訓的日子,總是「時間有限,患者 太多」,每次診症都只能以提高效率為最大目標。所以私人執業之後,蘇勇柏醫生希望帶來改變,尤其重視 解答病人疑問。

談到如何建立信任,他說這些都是隨時間和經驗累積。當醫生和病人能建立長久互信的關係,便能更精準地 確認病情,醫療效果亦更好。

年年驗身要找醫生Dr.So setting at desk


所謂「年年驗身,令你放心」,是很多人都明白 的道理。及早察覺健康出問題,適時處理當然最 理想。不過,坊間的驗身套餐包羅萬有,往往讓 人眼花繚亂。其實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,如何 根據健康狀況和家族病史,設定合適的驗身方案 是重點之一,而家庭醫生就能在這個時候發揮作 用,提供貼身有用的意見。

蘇勇柏醫生補充,除了制定驗身方案,如何解讀 驗身報告也是關鍵。「例如檢驗膽固醇水平,即 使指數只是較標準值輕微偏高,但若為吸煙人士、 家族有心臟病史等,很多時已可界定為高風險類 別。」他續指,曾有一位老人家因氣喘、長期咳 嗽來求診,遂建議對方接受肺部 X 光檢查,但被 老人家拒絕。結果一年後重遇,其病情已發展至 肺癌末期。這些例子屢見不鮮,蘇勇柏醫生一直 秉持一個信念,就是無論如何,要盡力把握機會 積極為患者處理病況。

及早發現頑疾 康復率高


「為什麼我經常強調需要定期身體檢查?因為防 患未然相當重要!例如很多人認為患癌等於『無 得醫』,這其實並非事實, 關鍵在於腫瘤何時被 發現,左右了康復機會。」

蘇勇柏醫生坦言,每年也會有病人因定期驗身而發現早期癌症(或癌變)的個案。幸好發現及時,大多能馬 上安排接受相關治療,既縮短了康復期,亦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。 事實上,有部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,以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——大腸癌為例,由惡性的大腸瘜肉演變成大腸 癌,大部分需要十年或以上時間。因此,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將有助及早發現瘜肉,並於檢查期間即時切除, 有效阻截癌變。

另有部分癌症的初期病徵難以察覺,例如鼻咽癌初發症狀與呼吸道疾病相似,皆有機會出現鼻塞、流鼻涕及 痰中帶血等,一般人容易混淆。當病徵逐漸顯現,病情已變得嚴重。談及如何發現患者可能存在患癌風險, 蘇勇柏醫生說:「第一,視乎有多細心,去了解患者的細微症狀;第二,要足夠了解對方的家族病史;最後 就是信任程度,如果醫患之間信任不足,患者也不一定願意接受檢查。」

要做到這三點,其實正正和全科醫生的本質相呼應。全科醫生從「全人」的角度去解決病情,無論生理上或 是心理上,有病醫病,無病安慰,和患者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,在患者人生健康面臨威脅的重要關口,作出 最恰當的建議。

*以上所有資訊只供參考,並非治療建議,如有疑問,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。